按贝尔及其称赞的实践—表演学派对仪式研究的看法,理解仪式的关键,是把握其仪式化(ritualization)的过程,关注特定时空里的身体运动和个人意识,如何界定和感受文化象征的意义和价值,如何与各种复杂的权力关系相结合,仪式的核心是变化,它不单是价值观、等级和权威的体现,同时也是对这些观念的构建和修订【3】。
正如长短、高下、前后等等。后来制有名字(王弼训始制为朴散始为官长之时,似乎太深了一层),知识遂渐渐发达,民智日多,作伪行恶的本领也更大了。
民之难治,以其上之有为,是以难治。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大乱的根源,即在于此。澹兮其若海,[插图]兮若无止。敬天之渝,无敢驰驱(《板》),是天能喜怒。
这个道的性质,是无声、无形。第二,仁即是人的意思。故良农不为水旱不耕,良贾不为折阅不市,士君子不为贫穷怠乎道。
在这个过程中,人们制定或者约定人与人之间的道德原则,如孝悌、忠顺、统治与被统治等差序伦理,以此保证有差异个体之间的有序性公共生活,并以之来避免争乱、离弱等消极状态,从而实现生活的和谐与人群的共同进步。故为人上者不可不顺也。但是如何更好保证这种良好公共生活得以实现?如何保证人在群体中维护既定的秩序?在正视人之差异性、人之自私性的基础上,荀子指出要通过礼法来教化、调控共同体成员的行为举止,礼义者,治之始也(《荀子·王制》)。(《荀子·非十二子》)尧舜做到了长养人民,兼利天下,所以民众都归顺与服从,不同意见也逐渐趋向一致,社会实现大同团结,从而达到了理想之治。
如果顺由人出自本能地争夺利益,没有辞让、没有忠信、没有礼义,人将重回野蛮状态而不能实现有序的文明社会。荀子认为,对于一个共同体来说,其统治者如果只是关心自己的财富而置民众于穷困之境,这个共同体将会分崩离析、自取灭亡。
文理省,情用繁,是礼之杀也。在荀子的思想里,明分使群的认知,其最重要的目的就是让人们既接受群体性存在的事实,又能够正视人与人之间的差异性,让处在不同位置上的人都能接受礼义对这种差异性的调适,从而维护稳定社会秩序,延续群体的存在与发展。人们必须结成共同体才能在自然中生活下去。【6】也就是说,如果以无差异的眼光来看待公共生活中的人,表面上是平等地对待每个人,但实际上则可能导致社会的无序化。
什么样才算是好日子呢?如果从公共性维度来看,荀子会认为民众富裕、国家强大才是好的生活。对于共同体来说,其根本命脉在于礼,彼国者亦有砥厉,礼义节奏是也。为了人的群体性存在得到生存和发展,仅仅有礼法保障的秩序还是不够的,社会要发展,欲求要满足,就必须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同时要求统治者把裕民富国作为第一要务,实现共同体的强大和民众的生活富足,这样才是共同生活在一起的人们所应有的理想样态。他们创造出了那些规则,为的是保证所有人的和平、安全,以及合理地满足他们作为被造物的需要及欲望。
正是在这个意义上,荀子认为礼是公共治理的根本,礼者,治辨之极也,强固之本也,威行之道也,功名之总也。荀子明确指出先义后利的必要性,他说:先义而后利者荣,先利而后义者辱。
人们在统一意志领导下,形成了一个有序的共同体。是君子之坛宇、宫廷也。
荀子认为,历史上的尧舜之道就是王者之法,一天下,财万物,长养人民,兼利天下,通达之属,莫不从服,六说者立息,十二子者迁化,则圣人之得势者,舜、禹是也。礼保证了从私人生活到公共生活的稳定与和谐,而这也是天地秩序的象征,圣人因天地秩序而创制礼仪秩序,使得个人与共同体都能得到长养和发展,君臣不得不尊,父子不得不亲,兄弟不得不顺,夫妇不得不驩。注释 1 参见朱承:《从四端到四海:孟子公共性思想的进路》,载《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年第1期。正如史华兹所言,圣人认识到,只有通过设计一套‘礼和法的体系,才能使所有人都摆脱粗陋的生存条件。(《荀子·礼论》)为什么礼对于公共生活是必要的呢?这是因为,在自然状态下每个人无度量分界地追求自己欲望的满足,其结果是导致纷争、混乱甚至同归于尽。(《荀子·强国》)他认为当时秦国士大夫追求公义,承担公共职责的时候公私分明,官员划清了公与私的界限,官员之间不进行私下来往,更不会结党营私,而是明通而公,称得上真正的士大夫。
荀子描述道:君者,善群也。另一方面,人在各安其分的有序状态下能够创造更大的社会财富来更好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生活欲求,即所谓两者相持而长【12】。
故为之雕琢、刻镂、黼黻、文章,使足以辨贵贱而已,不求其观。在这个问题上,荀子继承了孔孟义利抉择的思想传统。
从社会性角度理解荀子思想,最为重要的就是明分使群的公共性认知。但人有好欲争利的个人偏好,因此必须正视人的个体差异性。
除了礼之外,荀子还注重法在公共治理中的作用。有分者,天下之本利也。故必将有师法之化,礼义之道,然后出于辞让,合于文理,而归于治。故天地生之,圣人成之(《荀子·大略》)。
相高下,视肥硗,序五种,省农功,谨蓄藏,以时顺修,使农夫朴力而寡能,治田之事也。求而无度量分界,则不能不争。
在这些属性中,在荀子看来,最高阶的是义,而义只有当人意识到自己不是孤立的个体性存在而是群体中的一分子时才能彰显出来。比如说,同为个体性的人,其中有男人、女人之分,老人、小孩之分,健全者与残疾者之分等,除此之外,还有因为身份地位不同而产生的人与人之间的社会性差异,荀子认为要正视这些差异的事实性存在,并按照一定原则进行差等性的利益分配,才能使人的群体性存在状态得以延续。
荀子指出,在有效公共治理中,需要平政爱民隆礼重士尚贤使能三个关键因素,故君人者欲安则莫若平政爱民矣,欲荣则莫若隆礼敬士矣,欲立功名则莫若尚贤使能矣,是君人者之大节也。人的自然本能使得人需要物质资料来保证生存和发展,也因此会形成对声色利欲的个人偏好,目好色,耳好声,口好味,心好利,骨体肤理好愉佚(《荀子·性恶》)。
【17】但这也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荀子治理思想最易为现实政治所实际运用。从本质上来说,个人加入到群体中是为了趋利避害,满足个体暖衣饱食,长生久视(《荀子·荣辱》)的生活欲求,其目的是为了过更美好的生活,群体的富足和强大能够让人更好地实现这一目的。司徒知百宗、城郭、立器之数。虽然清末谭嗣同曾不无批评地指出:两千年来之学,荀学也。
另外,通过古今对照,荀子也表达出了先义后利的人格主张,古之所谓士仕者,厚敦者也,合群者也,乐富贵者也,乐分施者也,远罪过者也,务事理者也,羞独富者也。在荀子看来,人与世界的关系实际上就是人结成共同体通过公共生活来应对世界。
9 (清)王先谦:《荀子集解·序》,第1页。先王恶其乱也,故制礼义以分之,以养人之欲,给人之求。
【2】萨孟武也曾说:孔子思想乃透过荀子,而实行于政治之上,荀子之功似比孟子为大。在公义胜私欲的思想主导下,荀子认为士君子要修志意并重道义,行利少而义多之事。